滇公网安备 53019102000281号
神圣的字眼“爸爸” ——看廉政教育电影《爸爸》有感
电影《爸爸》是大理祥云地区于2014年6月制作的廉政教育短片。影片中的爸爸,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故事讲述人燕燕的眼中,爸爸一直是作为高大的形象存在着的。但是,当别人问起爸爸去哪儿了的时候,她只能陷入回忆和无限的思念: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很努力的工作,每年都拿到各类奖项。以至于后来,爸爸很快就当上了处长。曾经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了轿车,上下班总有人接送。随着权力的增大,物质条件的改善,想不到起点低的爸爸很快忘了初心,对他人的态度有了改变——正应验了那句话:拥有的比需要的多,人就变坏了。所以,孩子觉得不喜欢坐爸爸的轿车。原因除了她本来就晕车,更多的还在于她不喜欢车里面的那种爸爸对别人颐指气使的态度造成的压抑气氛。于是,孩子渴望回到从前简单快乐的乘坐自行车的时光。
然而,爸爸沉溺于权力和金钱带来的快乐中无法自拔。他比以前更忙了,每天早出晚归!孤独而渴望陪伴的孩子,只能选择一直做作业,连妈妈也只能一直看电视,共同守候或者说找寻从前那个爸爸。可他们始终等不到爸爸的准点回家和一家人的团圆热闹。甚至有好几次,终于很晚才回家的爸爸,是被人背回家的。原来,他喝酒很多,叫喊也不答应——身子到家了,灵魂却并没有回归。所以,孩子觉得不明白,酒真的那么好喝吗?什么工作必须通过喝酒来完成呢?公务员都是这么服务群众的吗?
回到电影中,渐渐的,孩子听到了一些,明白了一些——忽略家庭情感、挑剔身边人的爸爸逐渐迷失自我,有了外遇,开始跟妈妈吵架。不仅如此,爸爸还因为钱财问题,贪婪成性、堕落腐化,最终被警察抓走了。所以,孩子心里很清楚爸爸去哪儿了。但只能躲着哭,或者看妈妈抱头痛哭。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她仍然抱着希望——爸爸的刑期需要等到她考大学那年才满。所以,她会努力学习,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渴望一家人重新回到当初物质拮据、却精神快乐的时光。
到这里,电影完结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整个故事虽然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进行口述,却带来观众心灵的震撼。还好,故事是属于虚构的,因为现实中的爸爸可能不止如此令人扼腕痛惜。因为他的行为会给孩子的终生带来消极影响——学习、就业、结婚、生活,处处都会感到压抑和缺憾。当然,正是因为虚构,才可以提前警示众人——要珍惜权力、敬畏权力。不要越雷池半步!不要触碰权力的底线!不要亲手葬送来之不易的幸福!
为什么我的感触那么多呢?是的,我也是山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也是国企员工,正直的品性根植于我的内心,所以我有那么强烈的共鸣。并且,我也正扮演者两个孩子的爸爸的角色。我明白,爸爸,是多么神圣的字眼。每次听到孩子叫出来,我就感到一份厚重,我就清楚自己要去面对一份责任、一种担当。但是,这两个字同样也是脆弱的,不容亵渎的。因为我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因行为的不检点、处世的不自重,导致这二字听起来变得沉重。如果重蹈覆辙,将影片变成现实,那不仅是职业的污点,更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甚至葬送前程,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国富民强,物质条件优越。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会促使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爱国爱家,为“十四五规划”的早日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电影”。让我们用心领悟,见贤思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要每个人都站好了自己的岗,我们的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就会非常高效、和谐!
赵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