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滇越铁路

9月的第二天,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小伙伴相约徒步滇越铁路。从昆明出发,自驾车到宜良县汤池镇可保村,把车停在一个农家小院,在可保村踏上滇越铁路,开始徒步10公里到宜良县城的旅程。

滇越铁路建于1903至1910年,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一条轨距为1米的米轨铁路。一百多年的历史,随处都是岁月的痕迹。铁路穿可保村而过,两边的土坯瓦房、低矮的小卖部、古老清寂的站台一字排过。随之,田园风光扑面而来,即将熟透的玉米在一边站岗,黄绿相间的稻谷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穿过村庄,驶过农田,渐入山林,铁路开始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山是卡斯特地貌的大山,怪古嶙峋,悬崖峭壁。铁路随着山势蜿蜒、打转。铁路的下面,汤池河与其并肩而行,河水奔涌向前,那哗哗的水声,是走在这清寂幽深的铁路上最欢快动听的乐曲。

“前面有个小房子。”同行的小伙伴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兴奋地说道。我们加快脚步来到房子面前,门扉紧锁,房子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有“昆河线开远工务段K52加巡点”的字样,房子前面还有不久前刚生过火的痕迹。下面的汤池河上,一座独木桥横亘在上面,“天堑”瞬间变成了通途。其中一个小伙伴突然吟出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另一个小伙伴立马接上“古道、西风、瘦马”,“走在滇越古道上的我们,岂不正是沦落天涯的断肠人!”我嘻哈着说道。“没想到我们也成了古诗词中的风景。”一路风景,一路说笑,眼前风光无限,美景应接不暇,心情随之敞亮。

正说笑着,第一个隧道就出现在了眼前。铁路两边的隧道壁,就像用锤子在岩石上凿出来的一般,凹凸有致,绝不重样,活脱脱一副原生态的模样。隧道不长,三四十米的光景,依山势蜿蜒,走在里边,黑漆漆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把手机的电筒功能打开,依靠手机微弱的光缓慢前行。一会儿后就见到了亮光,终于走出了隧道。刚走出隧道十多米,又一个隧道出现在了眼前。就这样,走过一个隧道,又进入一个隧道,在黑暗中往前,再往前,走过黑暗,视野所及之处,一丝天光划破黑暗,随之,眼前豁然开朗。长358米的17号棚洞,是徒步过程中经过最长的隧道。棚洞中部透光,光影从一个个洞中投射进来,风景绝美,无以言表。

在一个叫皮夹沟的地方,走出隧道回望过去,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南昆铁路“架”于滇越铁路之上,错落有致,刚好形成纵横交叉的模样,324国道在铁路下方延伸,形成了一个立体、交错的交通网络。这时,一辆列车在南昆铁路上呼啸而过,似乎一眨眼的功夫就消失在大山深处。南昆铁路上的火车,国道上的汽车,还有在滇越铁路上徒步的我们,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三线齐头并进的奇观,就在我们的眼前上演,有一种时空错位之感,恍如隔世,恍然如梦。

铁路弯弯曲曲,绵延不绝,但却始终向前,载着岁月驶向远方。大山深处,是一片又一片的板栗林和核桃林。板栗已经熟透,掉落一地,从长满刺的壳里炸开,探出圆润丰厚的脑袋,用棍子轻轻一拨,圆滚滚的板栗就跳跃着出来,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一咬,剥去硬壳,新鲜、香甜的板栗瞬间让味蕾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过了板栗林,一片片洋丝瓜在铁路两边葳蕤生长,那茂盛鲜嫩的瓜尖,似乎掐一下就能流出水。铁路边还有简易的窝棚,里边存有农用的工具。那栋破旧不堪的二层红砖房,应该是铁路职工的宿舍,如今已无人烟,袒露着被岁月剥蚀的沧桑。一个穿着橙红色警示服的铁路巡视工人从对面走来,告诉我们,再过半小时左右,火车就要来了,隧道狭窄,假如在隧道里刚好有火车经过根本错让不开,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果然,不久后,就听见了火车的轰鸣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我们走到一个小山坡上,避让火车。一会儿后,一辆东风牌火车载着货物从我们身边缓缓驶过,似乎正在与滇越铁路一起,驶入历史的深处。

“看,前面有一排房子,那里应该就是水晶坡车站了。”小伙伴又开始兴奋了。体力差不多快消耗殆尽的我,听到这话语,不知哪儿来的动力,顿时感觉身轻如燕,踏着轨枕飞奔。这是一排只有一层的平房,黛青的瓦,黛青的砖,朱红色的门和窗。砖瓦房的旁边,是一座米黄色人字形屋顶的法式建筑,上面写有朱红色的“水晶坡车站”几个字。初秋的光景里,古老斑驳的车站,少了昔日迎来送往的熙攘,却透出点点温暖和诗意。建筑物上挂着的用来发布列车时刻信息的小黑板,前面锈迹斑斑的岗亭,已经发黑的水泥地面,与这座孑然屹立在风中的法式风格老建筑一起,诉说着车站往日的辉煌,以及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岁月的年轮赋予滇越铁路太多的沧桑与魅力,每走一步都是风景,都是生活,都是文化,都是诗。与这古老的铁路一起,向前走着,走着,走遍千山万水……


(荣获公司第七届“书香三八”征文活动二等奖)

(作者:陈秀兰)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