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读什么样的书?


少年时期的苏东坡曾说过“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言壮语。在图书泛滥的当今时代,“读尽人间书”根本不可能而为之。那么,我们读书,究竟要读什么样的书?

在求新、求快、求变的当下,致富指南、职场宝典、生活百科等各种快餐式读物总是占据书店的显眼位置,吸引大家的眼球,迷蒙人们的双眼。走进浩如烟海的书店,要找到一本自己真正想读、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感觉难之又难。曾经被那些“包装精美、权威推荐、销量惊人”的书迷惑双眼,可买回家一读却有上当受骗的感觉,白白虚度了难得的闲暇时光。

恩师平素喜好读书,一次交谈中,把自己的苦水一股脑向他倾倒。“选优弃庸,少看精读,益处多多”,恩师说。在恩师的推荐和指引下,我开始千方百计找那些古今中外经典著作来阅读。

有段时间我对自然人文经典著作的迷恋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沙郡岁月》、《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这些著作让我如痴如醉,也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沙郡岁月》是美国现代“环保之父”阿尔多·李奥帕德的经典代表作,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把自己对生命的深情融入到自然界一草一木的深刻哲思中,倡导土地伦理和生态平等主义。李奥帕德告诉我们,我们一直没有学会“像山一样思考”,没有学会冷静地聆听狼的吼叫,因此,“土地正在以孤傲的姿态悄悄地惩罚每一个对待它不那么虔诚的人”。“每一条河流的生命都唱着自己的歌,但是在大多数的河流里,这首生命之歌早就因滥用不和谐音而被糟蹋了。”“公园之设立是为了要将音乐带给大众,然而,当大众准备聆听时,他们大半只听见噪音,没有听见音乐。”李奥帕德当年的提醒,似乎都在当下一点点应验。《瓦尔登湖》讲述的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边,两年多来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点点滴滴,他过着简单、朴素而原始的生活,却享受着难得的心灵及精神的自由、闲适和愉悦。借助文字,我仿佛去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亲手建盖的小木屋里,和他一起品茗,阅读,抑或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响。借助文字,我仿佛和梭罗一起沿着瓦尔登湖边漫步,思考,抑或让自己完完全全融入大自然的怀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顶着巨大压力写下的《寂静的春天》,用科学翔实的数据和事例,证明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以及环保意识的觉醒。作者对真知的那种执着态度及不畏艰险的精神,让我从心里钦佩……

不时翻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及文学历史经典,让我的心安宁而美好。《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中国传统兵学经典,《易经》、《道德经》、《庄子》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东坡志林》、《浮生六记》、《徐霞客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散文、小说……从中汲取营养,让我充分享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智慧与魅力。

每当夜深人静,或者自然醒来的周末清晨,细细品读这些经典著作,享受文学的巨大魅力,惊叹于作者的深刻思想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洞见,我的心灵圆润而饱满,周身被满足、充实和自在占据。不需要音乐来打发孤寂,也不需要音响来证明什么。在万籁俱寂中,不必拥有或者占有什么,只需融入其间,跟随作者的思绪,可以什么都想,或者什么都不想,尽情地享受属于一个人的静美时光。

阅读这些作品,心务必静,全身心地沉潜,一点一点地慢慢吮吸,书籍的营养,也随之渗透到大脑,融入血液,营养心灵。而读这些经典作品,也让自己更加安宁和闲适。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心灵饥肠辘辘时,我又会重新拿出经典作品,细细品读。每读一遍,都能读出新感受,得到新收获。正如恩师所言:“经典著作,常读常新。”

习惯了读经典,再读通俗读物,很难提起兴趣。跟朋友交流,读书就是要多读那些读不懂、难读懂的书。朋友不解,读不懂还要读了干啥?我说,正因为读不懂、难读懂,说明你的知识还未达到那个层次,慢慢啃读,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无形中,自己获得了新知,思想和层次自然也就提高了,读这样的书,虽然读起来比较累,阅读速度不可能快,但读一本甚读十本,让人受益匪浅。而对于那些可以一目十行阅读的书,说明你的知识层次停留甚至超过于此,这样的书,哪怕读成百上千本,除了知道更多的故事和记住几句原话,对自己并没什么提高。阅读更重要的意义,是要找到事物的逻辑和规律,提高分析和观察问题的能力,最终全面提升自我。朋友豁然开朗,开我玩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在我看来,每个女人都像一本书。那么,一个好女人就应该是一本让人忍不住想读下去并且能够常读常新的书。

(作者:陈秀兰  单位:党委工作部)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