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公网安备 53019102000281号
三公斤米
优良家风根基稳,积淀深厚自然流。
——题记
奶奶今年89岁了,不仅精神好,记性也好。
夏天悄悄的就来了,总是怀念在奶奶的院子里乘凉的日子,因为有甜蜜蜜的西瓜,数不完的星星和听不完的故事。
那年秋天,生产队的收成不好。生产队队长富友有条不紊的指挥着大家干活,看着这一堆一堆的稻谷,大家鼓足干劲的收拾起来,谁都希望能多分点粮食,毕竟那个年代家里都是五六口人,都等着分公粮吃饭呢!
分配公粮那天,日头晒得很,火辣辣的,让人昏昏欲睡。爷爷才从林场回来,疲惫得很,就嘱咐奶奶去拿,奶奶拿着米袋急急忙忙的就去晒场了。正午的日头就是这么毒,队长站在晒场上和会计小吴一边吆喝一边检查粮食,豆大的汗水就这么顺着脸颊滑下来。
“都站好,排好队!一家一家的来,不要急,悠悠的。”
“小吴,你对好,一家多少,别弄错了!”队长用黝黑的手抹了抹头上的汗水严肃地说。
“好咧,队长,你喊的我分。”小吴推了推眼镜,只见他那打补丁的衣衫都被汗水浸湿了。
日头还是这样的毒,没有一片云彩过来遮一遮。奶奶紧紧握着米袋,眼巴巴地望着人群一点点往前挪。家里仅剩的粮食前几日就吃没的了,奶奶就盼着这天呢!奶奶手上绕着的米袋绳都被汗水弄湿了,心想:“早点分到粮食,回去好给孩子们做点吃的,大人饿着倒也没事,毕竟是大人,可姑妈和爸爸还在长身体,饿不得!”
“王晓兰!”
“到!”
“你家1.3公斤!”奶奶连忙打开米袋,看着一粒粒米粒落入,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琢磨着一会回家让孩子们好好吃一顿。
只见吴会计满头大汗,估计是吆喝半天嗓子都干了,嘴皮都开裂了,记完账就让奶奶走了。
奶奶满怀欣喜的记好米袋,兴许是拿到公粮的事已经让奶奶感受不到这日头有多毒辣,这一路上奶奶似乎觉得米袋比平常沉了不少,但想着家里的孩子还在饿肚子,也顾不得这么多,大步流星就奔家里去了。
回到家里,爷爷帮着奶奶放米袋,似乎比之前沉了一些。
“是不是比原来沉了点?”
“可不,我这一路回来就觉得沉,我以为是没吃饭的事。”
“要不拿秤量量?”
“我看行,量量看。”
说完,爷爷就找来秤,奶奶拿毛巾擦了擦头上的汗水,仔仔细细地看着爷爷称这袋米。爷爷熟练地挪着秤砣,可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1.3公斤那里停下,而是往后挪到3公斤才停下。
“这咋还多给了呢?!”爷爷焦急地问奶奶。
“我也不知道,我明明听着吴会计喊的1.3公斤,我又怕孩子饿着,就忙着回来了。”奶奶委屈的说。
“那现在咋办?”爷爷放好米袋和秤问道。
“咋办?多了就还回去呗!公家的东西咱不要,多一两都不要。”奶奶放下手中的毛巾,走向米袋……
“虽然咱们家人也多,但村头那家孩子更多,你说咱们孩子好歹都三四岁了,那家还是小婴儿呢。”奶奶边说边把米袋系结实了,保证一颗米粒也没漏出来。
“可不,还回去!咱们清清白白做人,不贪这小便宜!”爷爷斩钉截铁地说。
说罢,扛着米和奶奶急急忙忙去了队上……
“队长,吴会计,你们在忙着呢?”
“可不,大哥,你们来了啊。”队长停下手中的活计回答道,
“哥哥嫂子好!”吴会计笑着说。
“这时候不吃饭去,找大队啥事?”队长擦了擦汗。
“队长,吃饭是小事,麻烦你们给查查,你们分给我家的粮食是不是分多了?”奶奶笑了笑说。
“吴会计,怎么回事?快给查查,这可是大事。”
吴会计赶忙翻出账本,一行一行的找奶奶的名字。
“米拿来了啊,走上称吆一下”。队长看着密封好的米袋说。
“秤上确实是3公斤。”
“吴会计,你账上记了多少?”
“队长,是……是1.3公斤。”
“还真给弄错了,哎,还好你们给还回来了,今年这收成不好,咋分都分的紧巴巴的。”
“谢谢,你们夫妻俩真是好人!”队长边说边打开袋子把多余的米舀了出来。
故事讲完了,奶奶常和我说:“青卿啊,财是白的,眼睛是黑的,人的心是红的。”
新时代新步伐,感悟一首歌吧:
“财白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虎虎熊熊去,天地一青云。”
(作者:鲍青卿)